中宏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姚晨龍 蘇樂)3月31日下午,以“解碼中國疫情防治與經濟振興之道”為主題的中宏論壇在線研討活動成功舉行。
研討會上,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從五個方面就疫情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就疫情可能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和習近平主席在G20峰會上所提出的戰疫“中國藥方”進行了深刻分析。
以下是陳文玲總經濟師發言實錄:
以戰疫“中國藥方”逆轉全球經濟大衰退風險
陳文玲
各位領導、同事,非常高興參加本次在線研討活動,在當前戰疫與有序復產的關鍵時刻舉辦這次會議,我認為非常有意義。
最近,連續參加了一些在線會議,大家都在討論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其實,國內外形勢確實令人堪憂。我覺得G20會議已經召開了,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了,習近平主席在G20會議以后,3月29日赴浙江調研,我覺得釋放了很多非常清晰的信號。但是,整個國際形勢還是非常嚴峻,剛才洪才講疫情加劇蔓延,我就不再重復了。
正視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的潛在危機
當前的國際形勢,我覺得可以從五個方面或者用五句話來概括。
第一,海外疫情急劇惡化。到今天中午(3月31日)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七十萬例了,美國已經十六萬例,意大利十萬例,西班牙八點七萬例,德國、法國、伊朗、英國、瑞士、比利時、荷蘭、土耳其這些國家,都超過一萬例以上。所以說,疫情是急劇惡化。
現在看起來,我判斷疫情或有四次“震中”的轉移。第一波“震中”當然是在中國,主要是在湖北武漢,我們已經取得了抗擊疫情的決定性勝利。第二波“震中”在歐洲,歐洲現在排在前十一位,除了美國、土耳其、伊朗之外,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基本上都是歐洲國家。第三波“震中”,我估計是在美國,美國已經到了16萬。第四波“震中”,我非常擔憂的是下一輪“震中”將波及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貧困國家,形勢將更加嚴峻。比如說,非洲一共54個國家,現在已經有43個國家發現或者已經出現確診病例。
在印度,前一段時間控制不錯,21天封城,為了確保后面的21年平安。但是,現在印度確診病例上升非常快,而且,印度情況與中國不同,有40%的人口在貧民窟,所以,一旦這種群體性的集聚地產生病例,蔓延會非常快。其實,我非常擔憂的就是這第四個“震中”。這些國家沒錢,或者說錢少,人多,醫療救治條件差,如果在這樣的貧困國家蔓延,會比當前美歐的疫情更加嚴峻。我覺得這次疫情,不僅僅可能引發經濟危機,更是一場人類的生命危機,一場來勢兇猛的災難。
所以,我覺得對疫情必須有高度的警惕。因為這次疫情每一次轉移都不是一般意義地擴散,而是幾何狀地上漲。美國從3月2日才幾十例,現在已經16萬例,3月30日24小時就漲了2萬多例。所以,這個增長速度非常之快。這一次的病毒,大家都說它的表現非常狡猾,它在不斷地變異,然后擴大感染面。我覺得這一次的病毒似乎是和人類在作戰,想毀滅人類,所以,它如此大規模地蔓延。而且,這個敵人看不見,摸不著,敵人進攻也不分國度,不分男女,不分年齡,不分你的職務高下。目前84位國家政要和名人感染病毒,主張群體免疫的國家,英國首相、查爾斯王子、女王沒有幸免,群體免疫,首先自己做了表率。所以,現在世界疫情還是異常嚴峻,而導致現在世界問題的最大不確定性,導致世界經濟走向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疫情。疫情如果能夠得到控制,像中國這樣能夠順利復工復產,損失原本可以減少。但是,其他國家疫情沒有控制住,反過來又對我們的疫情和復工復產產生負面影響。
全球疫情沒有控制住,整個人類的這場災難就沒有過去,所以,我覺得一個國家想獨善其身很難。
第二,全球資本市場哀鴻遍野。這個不用多說,以美國為首的金融市場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落的時候四次熔斷,從去年最高點2.9萬點,最低的時候到1.8萬點,把特朗普執政以后表現在股市上的主要政績基本削平。現在,這么大的財政貨幣政策的刺激力度,包括零利率,包括向股市注資1萬億美元,包括啟動2萬億資金抗擊疫情,都沒有把股市刺激到原來的水平,現在股市差不多在2萬點左右徘徊。而且,引發全球資本市場的動蕩:第一次美國股市熔斷,引發11個國家股市的熔斷;第二次股市熔斷,加上美國,是8個國家的股市熔斷。所以,現在的全球資本市場,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繼續惡化,我覺得寄希望貨幣政策放水,其實,“地主家的余糧”已經不多了,也就是說貨幣政策的空間已經不大了。現在就全球看,大家采用的大部分是財政政策,包括給個人發錢,包括給企業救助,包括給一線人員發補貼等財政政策。但是,各個國家財政政策力度不一樣,有的國家錢多,力度大,有的國家貧困,力度小。印度也在發,但是總共才發了200多億元。
我們國家關于抗擊疫情的投資,3月初宣布就到了1千多億元人民幣,所以,現在我覺得一些國家財政的基礎差,力度可能也會有限。那么,放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但是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特別是如果出現第四次“震中”,將對世界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資本市場的這種頹勢將會持續下去。
第三,能源市場經歷生死之劫。從最高的時候146美元每桶,接近147美元一桶,到上一次大暴跌的時候,到20美元一桶,接近俄羅斯采油成本。采油成本,沙特大概是9-10美元,俄羅斯是20美元,美國是40美元。因為,美國的頁巖氣成本還是相對比較高的,所以,這一輪的價格大戰,實際上是供給側的大戰,我覺得這個大戰未來還是要爭取需求側,因為整個能源市場未來的長周期的趨勢是供大于求。
中國目前是最大的需求側國家,到2040年以后,印度有可能超過中國,成為最大的需求側國家。因此,能源最大的需求側現在在亞洲。而供給側,現在在北美,像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等。
所以,現在能源市場的生死之劫,和引發股市的幾次熔斷有關,也和地緣政治經濟、大國之間的博弈有關,也和能源市場未來總需求總供給有關,和未來的市場利益的博弈有關。
第四,更為嚴重的是當前全球產業鏈岌岌可危。剛才洪才說沒有那么嚴重,我看這個問題還挺嚴重的。中國是抗擊疫情60天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現在,已經復工復產,有的地方滿工滿產。根據工信部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到98.6%,基本上是滿工滿產了,人員平均復崗率達到89.9%,也就是90%了。到3月28日,復工復產率、人員平均復崗率比2月23日提高15.5個百分點和38個百分點。但是,全球的供應鏈是連接在一起的,中國滿工滿產以后,訂單卻大幅度下降,正是由于疫情使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出了問題。
我看了社科院做的一個研究,這個研究做得很好,數據非常詳實。我大體介紹一下這個研究,首先,來自美國供應鏈的風險,在中國的總體進口中,我們從美國進口占比前三位的商品,主要是航空器和零部件、發動機和棉花,航空這一塊占54.4%,發動機這一塊占40.2%,棉花占3.6%。所以,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這些主要商品,主要是高技術產品,然后航空器、航天器的零部件,這都是中間品貿易,也就是說,產業鏈上某個生產環節或某個零部件、生產環節一旦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中國的產業鏈。
根據美國現在的疫情發展,福特、通用汽車、本田、斯巴魯、豐田、菲亞特、克萊斯勒這些公司下屬工廠,現在都已經停產,而且開始全面轉向抗擊疫情,具體復工時間還沒有,這是來自美國的供應鏈風險。
來自德國供應鏈的風險,主要是汽車零部件。我們現在從德國進口的機動車和附件比例高達32%;我們從德國進口的醫藥產品、醫療器械,占比高達25.4%、17.9%。
來自日本供應鏈的風險,主要是機械、車輛、零部件,占行業的27.6%。還有機械設備零部件、鋁制品,占比21.6%、17.3%,光學攝影占14.2%。
來自韓國的供應鏈風險,主要是四大類,半導體、鋁制品、機械化工,還有化工產品。這四大類分別占23%、14.1%、10%、8.2%。因此,韓國的上游供應鏈對中國的半導體、通訊設備、制造產業都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最后,他們歸納了一下數據,非常有說服力。發動機類,我們國家在用的汽車發動機是高端的,因為我們汽車在升級,使用高端的發動機,那么,美德意法英這幾個國家的高端占比是75%。醫療和醫療器械,美德法意占比是56%。化工產品美德英法意占比36%。航天產品,還有零部件,中國從法國、美國進口,占到全部進口的23%。所以,我認為,當前全球供應鏈岌岌可危,就是說我們滿工滿產以后,訂單卻急劇下降。
我曾經到浙江柯橋市場做過調研。現在有一則報道,這個地方復工復產已經達到百分之百,但是訂單下降了70%。
現在,全球產業鏈已經形成,只有一個國家戰勝疫情,這個產業鏈如果哪一個環節斷掉,特別是核心零部件還在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都會反過來對我們國家產生硬制約,而不是軟約束。
所以,當前全球戰勝疫情的戰疫問題,既是世界性問題,也是中國的問題。
第五,世界經濟有可能進入大衰退,甚至也不排除進入大蕭條。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多次說,世界經濟有可能進入大衰退,巴菲特等很多的金融家、經濟學家,都預測世界經濟可能進入類似1929、1930年的大簫條。
剛才洪才提到許小年,許小年說,世界經濟進入1929年、1930年持續十年的經濟大簫條概率不大,但會比2008年嚴重。所以,現在的世界經濟不是經濟增速增幾個點的問題,而是2020年會不會零增長、負增長這樣的大衰退或者陷入經濟大蕭條的問題。這次不純粹是一場經濟危機,也不同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那次危機從金融衍生品泡沫破滅、金融市場的大動蕩開始,但并未影響到全球的產業鏈,沒有影響到實體經濟的鏈接。現在我特別擔心,全球產業鏈從美國提出來脫鉤,到現在的供應鏈斷鏈,最后到各個國家持續很長時間的疫情,產業鏈不能鏈接,一直會到“熔斷”。
而且,這不僅會帶來世界經濟的危機、金融的危機、市場的危機,也包括生態的危機、人的生命與安全的危機等多維度地沖擊。
唯有合作才能戰勝疫情,扭轉世界經濟的頹勢
研判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已不能用純粹經濟的視角,因為當前最大的變量,就是疫情能否有效控制?疫情怎么才能控制得住?能否防范或者避免全球進入大蕭條,或者是持續地衰退?習近平主席在G20特別峰會上提出了四點倡議,我認為這是世界抗擊疫情,避免世界進入大衰退的“中國藥方”。如果這個藥方沒有被很好地應用,就跟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沒有被真正認可的話,那么,在世界的抗擊疫情中,它也難以發揮我們中國這樣的“國寶”作用。
中國的倡議,我認為是當前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之道。比如說,習近平主席提出,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全球阻擊戰,強調這是全球阻擊戰,絕非一個國家或舉一國之力就能夠挽救世界于水火。盡管,中國已經控制住了疫情,我們用60天戰疫為世界爭取了機會窗口、時間窗口,但是,有的國家根本不珍惜。它的疫情之所以發展這么快,就是因為沒有吸取經驗,也沒有吸取教訓,而且,對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我覺得也確實存在一個執政理念的問題,即,到底是把你的連選連任,政客的利益看得更重,還是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看得更重?這確實是執政理念的問題。我看到有一些國家,包括美國和一些中歐國家都提出來,65歲以上就不要治療了,你就自生自滅吧。這都是反人類的,說實在,這確實是執政理念的問題。
所以,打贏全球阻擊戰,確實需要人類21世紀新的理念和指導思想,比如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在自然災害、天災、病毒面前,實際上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把你的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利益之上,你用你國內的這些執政理念,來處理國際問題,肯定是不行的。
習近平主席說盡早召開20國集團的衛生部長會議,而且,中國愿意和其他國家分享有益的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中國的態度是特別明確的。我看已經召開了G20商業部長會議,提出來很多具體的倡議。
習近平主席指出的第二點,就是有效地開展國際的聯防聯控。病毒無國界,疫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所以,各國必須攜手拉起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中國表示,我們愿意把疫情防控,網上的知識中心向全球開放,向所有國家開放,集各國之力,共同加快科研攻關。
我覺得,這真的是解決之道,而能不能聯手?關鍵在有的國家是在聯手,還是仍把其他國家當成競爭對手?還是在抹黑?還是在想轉嫁危機?其實,這種做法最后受到損害的,可能還是這個國家本身。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特別是支持世衛組織發揮領導作用。這一次,世衛組織特別是譚德塞在中國深受好評,也因為他對中國的高度評價,引起西方政客對他的攻擊。我們實際上對他是很敬佩的,因為他敢說真話,敢于對中國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他不是刻意表揚中國,因為中國確實做得好;他作為世衛組織的負責人沒有理由不表揚。我覺得他的表揚還不到位。比如,他說現在唯一有效的藥物是瑞德西韋,我認為現在中國抗擊疫情是靠中醫藥為主,西醫進行生命支持和重癥治療,實施中西醫結合才救治了這么多的病人。中國在中醫藥應用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和成功,值得世界借鑒。我覺得表揚得還不夠,中醫藥的戰疫成就確實應該表揚。當然,這也表現出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明之間確實有隔閡,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差距。
習近平主席還提出,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我覺得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如果不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就不能防止世界經濟進入大衰退,或者是進入大簫條。特別是習近平主席講要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中國將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原料藥實際上中國已經占世界的份額80%,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藥物活性成分,實際上就是原料藥,占制藥產業的90%。所以,美國的政客在研究,我們怎么能擺脫中國,我們未來能否把這些和我們的制藥關聯的產業轉移到美國,而不是研究這么大的比例來自中國,怎么加強和中國的合作,共同構建產業鏈,然后建立這種互補的產業鏈關系。
印度的生物制藥,它的藥物的原料70%也來自中國。所以,你看全球的產業鏈是緊密地聯系,只有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才可能使全球的制造業免受毀滅性地打擊。全球的制造業產業格局已經形成,而這個產業鏈、供應鏈地形成,不是哪一個地方政府,哪一個國家去配置資源,也不是哪一個國際組織去配置資源,而是市場配置資源,市場形成的這種產業鏈接。所以,你說這種聯系能夠切斷嗎?政客想切斷,想讓它回流,就能回流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合作。
總之,我覺得這一次G20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的表態,等于給全球的制造業、制造商,吃了一顆定心丸,特別是像美國,原料藥90%來自中國。所以,我們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這也彰顯了疫情之下中國的大國風范與國際道義。我認為,我們只有按照習近平主席向國際社會提出的倡議,形成G20框架下的緊密國際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有合作,有不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最終才能戰勝疫情,扭轉世界經濟的頹勢。
護航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關于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測,我在1月31日接受中新社采訪的時候提出三種情境:第一種情境就是二月底,我們基本控制住疫情,可能我們的經濟增速經過二、三、四季度的努力,基本上保持預期的目標;第二種可能是到4月底、5月初;第三種可能是6月份以后。現在看中國控制疫情是2月底和3月初,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3月23日打掃戰場,基本上阻斷了疫情。
我認為我們現在的約束,不是中國內部因素,因為中國國內經濟都在加快復蘇,加快復工復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但是,全球對中國形成的這種產業鏈斷裂風險,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全球能源的動蕩,都會影響中國經濟。因為我們是能源最大的需求國,這些都對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特別是制造業的全球鏈接,造成我們大規模的訂單下降,國外市場萎縮,反過頭來對中國經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想中國現在的重點,實際上中央在3月27日的會議上,也做了非常明確的部署。我認為,主要的要點,一個是確保實現全面小康,我覺得這個方面是我們可控的,也我們國家自己能做到的。可控的事情,首先做好,不可控的,要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比如說,確保實現全面小康,打好脫貧攻堅這一仗,這一仗是很硬的,現在也是硬指標,硬要求,硬約束。在2020年全面脫貧,不使一個人貧困,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實現翻兩番,今年的GDP要達到5.6%,才能實現翻兩番。但是,今年經濟增速到5.6%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因為國際市場對中國的影響太大了。
對中國的農業恐怕影響小一點,我們國內形成,主要在國內市場內循環的行業可以加快復蘇。但是,制造業占我國GDP40%左右,如果受到國外倒春寒的影響,以及全球疫情蔓延的影響,尤其全球整個經濟頹勢狀態的影響,我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再努力,也會遭受重創。那就不是5.6%的問題,也不是4%甚至3%能不能實現的問題。這些與世界經濟發展緊密關聯的領域,都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全球疫情什么時候能夠過去,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什么時候能夠重新鏈接?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首先要保證以我們國家國內為主體,或者說在我們國家已經形成全產業鏈的行業要加快發展。如果在國內基本形成全產業鏈,或者說70%的產業鏈在中國,而且可控,那么,通過加快產業鏈延伸和重組,使我們的制造業在滿工滿產同時,擴大內需,擴大消費需求,就有可能使我們國內的市場紅利不減。同時,化疫為機,可以擴大醫療器械這些戰疫必需品的出口,那么,這方面的出口力度就會加強。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已經和17個國家簽訂醫療器械采購合同,可能未來會更多。通過加大出口,加大生產力度,我覺得有條件的先轉產,疫情過去以后,再減產。
因為在疫情之前,全世界的口罩生產量只有4千萬只,中國占2千萬只,占50%,很快我們的日生產量就達到3億只。所以,這樣的一個生產能力,我覺得未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醫療器械、醫療防護品的供應方。當然首先要保證質量,現在有的產品質量不高,所以一定要把好質量關,尤其這些出口的商品是在抗擊疫情,是救命的商品,絕對不能弄虛作假,出現假冒偽劣商品,敗壞國家的聲譽。在這些問題上,政府一定要加強監管,維護國家的聲譽,這樣才能使我們未來的制造業有可能通過這一次疫情,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市場機會和潛在商機,使我們的國家信用大幅度提高。
值此危機關口,我們國家已經做出了非常全面的部署,習近平主席到浙江看了北侖港,寧波舟山港。舟山港現在吞吐量世界第一,習近平主席又到了安吉,這是他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地方,也看了扶貧點。
總之,中國已經向世界發出非常清晰的信號。中國首先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干好,我們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該脫貧,我們就堅決脫貧;我們該恢復生態,就繼續恢復生態。這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是能干好的。農業現在復工復產,大規模的春耕生產,也非常順利。現在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制造業,就是對外貿易,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制造業能夠補短板,補斷鏈,如果貿易在周邊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加大貿易往來力度,我認為也可以部分補上制造業和外貿損失。這樣算下來,我們也完全有可能使我們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我們的經濟能夠達到預期目標,或者是在合理的運行區間。
我建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兩會”,不要再提具體的GDP目標,而是繼續保持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就是中國經濟的運行保持在合理的區間。
謝謝!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