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前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工業4.0)更具顛覆性、革命性和爆炸性。例如,混合現實、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重要技術必將走向聚合,5G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生物工程、可控核聚變等,將從各個層面改變行業與社會面貌,在醫療、教育、農業、制造和服務等廣泛領域,催生巨大的經濟增長新機會。可以說,誰占據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尤其是以顛覆性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制高點,誰就能引領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變革的未來,且必將對重塑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體系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由于以顛覆性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更加考驗人類社會對技術的掌控能力和倫理價值定位,以及它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公平正義、可持續發展等的深刻影響或挑戰,這就為我國加快提升國際、國內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國際視野、國內實際精要剖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競爭格局、前沿動態及其存在的機遇、問題和挑戰,最后提出推動我國工業4.0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國際視閾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際競爭格局
德、美、日、中、印五個主要大國都在加速推進其本國工業4.0建設,在目前全球已知的上百個制定第四次工業革命戰略的國家中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追蹤這些主要大國的工業4.0戰略和顛覆性技術前沿發展動態,將有助于我國不斷做好自身戰略定位,逐漸占據第四次工業革命制高點。
1、德國的"工業4.0"戰略:德國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工業4.0"戰略,其特點是借用最新的物聯網、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技術實現經濟運行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典型措施包括:德國政府、行業協會等成立了指導委員會與工作組來推進工業4.0戰略,并且在標準、商業模式、研究開發與人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融合相關國際標準來統一服務和商業模式;建立適應物聯網環境的新商業模式,使整個信息和通訊技術產業能夠與機器和設備制造商及機電一體化系統供應商聯系更緊密;支持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聯合開展自律生產系統等研究;加強技能人才培訓,使之符合工業4.0的需要。
2、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戰略:建立"工業互聯網聯盟",美、日、德等100多家企業和組織加入其中,共同商定物聯網標準化的基本框架以及分析應用的創新實踐。工業互聯網使行業邊界變得模糊,大數據解析越來越成為企業創造新價值的重要來源。同時,美國持續性的顛覆性技術創新使其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強有力競爭者,美國在基礎研究領域有長期的優勢,也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通訊、區塊鏈等數字領域具有底層的技術優勢。一些顛覆性技術如Facebook倡導發起的Libra加密數字貨幣,具備顛覆現今國際、國內金融體系的可能,應對這些顛覆性科技盡快加以重視研究。
3、日本的超級智能社會戰略:盡管日本在2015年推出"機器人新戰略",但更恰當的概括應是"超級智能社會戰略",即日本政府在長期愿景中著力推動公共和私人領域緊密結合,大力推動其經濟自動化、智能化,并通過發展新能源、精準醫療、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試圖在全球首先構筑一個超級智能社會,這一智能社會根本目的在于解決日本的老齡化、醫療、能源可持續等社會問題。與對美國、德國的關注相比,我國對日本顛覆性技術關注度較低,應加強對日本新能源、精準醫療、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重視和研究,這些將直接為解決我國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面臨的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提供前沿經驗。
4、中國制造2025戰略:2015年,我國同樣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旨在十年內將我國打造為制造業強國,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盡管這一戰略遭遇美國政府攻擊,這也恰恰說明了我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際競爭中先知先覺,在推動工業4.0方面具有前瞻性的頂層設計,且目前正加速趕超第一梯隊陣營。此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李克強總理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我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使得我國的創新創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資金、生態支持。可以說,我國在推動工業4.0上的產業政策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營商環境建設等都成為我國趕超發達國家的重要的競爭力保障。
5、印度的"數字印度"戰略:"數字印度"戰略是印度近幾年政府的主要戰略目標,主要包括建立數字基礎設施,通過數字手段提供服務和提升數字素養和知識公平三個方面。2015年印度發起了"印度制造"倡議,致力于促進其向世界制造中心轉變發展,在制造業、智慧城市和整體基礎設施方面,充分利用工業4.0的概念和新技術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等以促進其發展。2016年印度政府啟動"印度創業計劃",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印度年輕人的技術實力,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和產生影響的創業生態系統。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際核心關切
1、國際標準制定在對以上主要大國的工業4.0戰略分析中,可以看得到,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和話語權成為影響各國推進和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進程的重要角力點。這也是中國在以往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中落后于德、英、美、日等國家的重要原因。在工業4.0進程中,5G標準制定、物聯網技術標準、無人駕駛技術標準、新能源汽車標準、區塊鏈技術管理標準等等都成為影響全球顛覆性技術創新和突破的核心競爭力,亟待加以重視研究,加大相關投入力度。
2、顛覆性技術倫理國際社會對以顛覆性技術創新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比以往更加重視技術倫理引導,主張要體現人類對顛覆性技術的可控性和主導性,強調顛覆性技術對利益相關方的深刻影響,注重顛覆性技術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作用,突出其在解決人類社會公平正義、性別平等、社會賦權、貧富差距、老齡化、疾病治療等各種社會問題方面的倫理性價值。從某種程度上,對這種軟實力話語權的爭奪和重視將大大減小我國在參與甚至未來主導工業4.0進程中的阻力,對于提升我國在工業4.0進程中的國際、國內話語權至關重要。
3、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和話語權,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和突破,顛覆性技術倫理等軟實力話語權的構建等,都需要各國國家積極推動本國國內治理體系變革,以及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這就需要我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提升治理能力,積極從政策、制度或法律層面適應并推動顛覆性技術的發展實踐,不斷解除影響顛覆性技術創新和突破的體制機制障礙。只有積極應對和推動國內治理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才能不斷提升我國在工業4.0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二、我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地位、優勢和挑戰
(一)競爭地位
總體來看,我國正逐步躋身并加速趕超第四次工業革命競爭中的第一梯隊,而在航空航天、移動支付、5G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量子計算、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等方面已經具備一流的領導力和競爭力。但是,仍要看到我國在高端裝備制造、機械自動化和智能化、環境工程創新、生物工程創新和新材料創新等方面與美、日、德等國家的巨大差距。
(二)發展優勢
一是以5G、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數據分析、新能源汽車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和應用,以及中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高速鐵路網絡建設等基礎環境有望助力中國實現"彎道超車",加速占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制高點。
二是我國的產業政策優勢、體制機制優勢、人才資源優勢,以及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強大的應用端創新能力等都成為我國逐漸趕超并占據第四次工業革命制高點的重要優勢。
三是我國正推動改革開放向高質量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將建構更加公平、公正、優良的營商環境,在外資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等方面創造更優越的市場環境。
(三)問題挑戰
一是我國在基礎科學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和海外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引進等方面與美、日、德等國家還存在較大的體制機制短板,亟待加以重視和研究。
二是當前中美貿易戰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為中國依靠全球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三是治理能力跟不上顛覆性技術變革、市場改革攻堅乏力、一些顛覆性技術如區塊鏈技術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對當前顛覆性技術過于突出經濟價值而忽視人文和社會價值帶來的社會治理問題等,都是我國推動工業4.0進程中的潛在問題和挑戰。
三、推動我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對策建議
(一)將產業政策與市場經濟改革緊密結合
產業政策是助推我國工業4.0建設的重要手段,產業政策應與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并使產業政策更加符合市場公平、正義的要求,同時,積極借鑒深圳、杭州、北京等創新創業經驗,以及以美國硅谷、德國慕尼黑、印度班加羅爾等創新中心的經驗優勢。使我國產業政策既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又緊抓中國具體實際,并使產業政策和市場經濟改革攻堅形成合力,加快推動中國工業4.0建設。
(二)積極維護國際貿易體系規則
要積極維護現有的WTO規則,推動全球化進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在維護現有國際貿易體系的同時,也不反對包容性的貿易規則的改革,但相關改革需要體現全球價值、實現全球利益,相關改革需要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推動,而不能單方面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同時,應通過對國際貿易體系規則的維護,積極與發達國家合作,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以推進我國工業4.0建設。
(三)加快推進全球人才創新中心建設
在北京、深圳、杭州、上海、成都等地加快推進全球人才創新中心建設,大力引進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注重引進全球華人和其他外籍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積極解決影響國際人才來華創業、工作和生活的制度障礙,借鑒硅谷等地經驗,探索在全球人才創新中心放寬國際人才工作生活所必須的互聯網搜索限制、社交媒體使用限制等軟環境限制,促進國際人才的簽證、親屬居住甚至入籍等的便利化措施實施等。此外,在引進海外人才上,要更加在政策、資金上對引進海外人才的中介個人、企業或其他組織進行重視和傾斜,激發多渠道引進海外人才和項目的巨大活力。
(四)積極參與或主導顛覆性技術國際標準制定
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其核心競爭力之一就在于相關國際標準的參與權和制定權,這也是決定我國能否占據工業4.0制高點的重要標志。當前發達國家大都在積極合作研究顛覆性技術的國際標準制定,我國應加快研究步伐,在我國具備世界領先的前沿科技方面積極參與或主導顛覆性技術國際標準制定。這就需要政府、高校、研究所、企業、社會組織等建立和加強信息互通機制,完善協同創新制度和機制,從而使我國逐漸掌握顛覆性技術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五)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軟環境建設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一是要繼續加大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升級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帶寬,發展數字經濟、數字金融,建設普惠性的數字社會、數字中國。二是促進數據資源整合,著力開發大數據分析價值,并重視數據安全防護工作。三是正確處理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推動知識流動的關系。既要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的活力,又要確保創新成果更快地推廣和分享。
(六)重視技術倫理等軟實力建設
新技術革命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價值問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等都亟待我國加以重視研究。在保障社會創新活力的同時,要關注利益相關者社會福祉,在性別平等、貧富分化、數字鴻溝、人口老齡化、醫療衛生、勞動力取代等社會問題方面,應積極建構我國對于工業4.0的軟實力話語權,積極在國際舞臺上倡導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社會公平正義、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導向。同時,積極完善國內社會制度,以前沿技術或顛覆性技術為契機重塑社會價值觀,將推進工業4.0建設與民生福祉緊密結合而不能偏廢。
【本文作者:胡冰洋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咨詢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